產(chǎn)品名稱 |
紅色蘑菇石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風沙流是一種貼近地面的沙子搬運現(xiàn)象,在沙礫地區(qū),沙子大躍移高度為2米;在沙面上,沙子大躍移高度為9厘米。而且在沙礫地區(qū),90%的風沙低于87厘米,平均高度為63厘米,已知高實測高度為6~19米。也就是說,在離地面2米高的范圍內(nèi),巖體受到的風沙吹打和磨蝕為厲害,向上則逐漸減弱。久而久之,柱狀巖體就變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狀,狀若蘑菇。蕈巖就是這樣形成的。在多風沙的地區(qū),電線桿往往被 ’風沙從基部切斷,也是這個原理。由此可見風沙力量的強勁。
燭巖:燭巖略呈圓錐形,直立地面,直徑大多在0.5~1米之間,上細下粗,頂部中央有石灰質圓形塊石,周邊有環(huán)狀溝槽,有的燭巖地面,高達2米,野柳景區(qū)內(nèi)的燭狀巖在全球范圍內(nèi)都是十分的。姜巖:姜巖的外形不規(guī)則,表面被節(jié)理縱橫切割的鈣質塊石呈層狀分布在蕈巖與燭巖中間,由于表面崎嶇粗糙,外觀似老姜而得名。姜巖巖層的厚度大約為0.5米,從海岬的西北端延伸到西南端,呈連續(xù)的帶狀分布。
巖石遭受風化之后,因為風、水、生物等對巖石的破壞提供了物質條件,各種外力在運動狀態(tài)下對地面巖石及風化產(chǎn)物的破壞作用,就稱為剝蝕作用,剝蝕作用在破壞山巖外表的同時,也在不斷改變著山巖表面的形態(tài),終形成蘑菇石。
最近來訪記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