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鍵詞 |
3公分欒樹,欒樹廠家聯(lián)系方式,天津欒樹,欒樹樹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全國 |
欒樹(拉丁學名:Koelreuteria paniculata,別名:木欒、欒華),是無患子科欒樹屬植物。欒樹生長于石灰石風化產生的鈣基土壤中,耐寒,在中國只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下游。
欒樹為落葉喬木或灌木;樹皮厚,灰褐色至灰黑色,老時縱裂[3];皮孔小,灰至暗褐色;小枝具疣點,與葉軸、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無毛。
欒樹,別名:木欒、欒華等,是無患子科、欒樹屬植物。為落葉喬木或灌木;樹皮厚,灰褐色至灰黑色,老時縱裂;皮孔小,灰至暗褐色;小枝具疣點,與葉軸、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無毛。
欒樹生長于石灰石風化產生的鈣基土壤中,耐寒,在中國只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下游,在海河流域以北很少見,也不能生長在硅基酸性的紅土地區(qū)。欒樹春季發(fā)芽較晚,秋季落葉早,因此每年的生長期較短,生長緩慢,木材只能用于制造一些小器具,種子可以榨制工業(yè)用油。
形態(tài)特征
葉叢生于當年生枝上,平展,一回、不完全二回或偶有為二回羽狀復葉,長可達50厘米;小葉(7-)11-18片(頂生小葉有時與上部的一對小葉在中部以下合生),無柄或具極短的柄,對生或互生,紙質,卵形、闊卵形至卵狀披針形,長(3-)5-10厘米,寬3-6厘米,短尖或短漸尖,基部鈍至近截形,邊緣有不規(guī)則的鈍鋸齒,齒端具小尖頭,有時近基部的齒疏離呈缺刻狀,或羽狀深裂達中肋而形成二回羽狀復葉,上面僅中脈上散生皺曲的短柔毛,下面在脈腋具髯毛,有時小葉背面被茸毛。
聚傘圓錐花序長25-40厘米,密被微柔毛,分枝長而廣展,在末次分枝上的聚傘花序具花3-6朵,密集呈頭狀;苞片狹披針形,被小粗毛;花淡黃色,稍芬芳;花梗長2.5-5毫米;萼裂片卵形,邊緣具腺狀緣毛,呈嚙蝕狀;花瓣4,開花時向外反折,線狀長圓形,長5-9毫米,瓣爪長1-2.5毫米,被長柔毛,瓣片基部的鱗片初時黃色,開花時橙紅色,參差不齊的深裂,被疣狀皺曲的毛;雄蕊8枚,在雄花中的長7-9毫米,雌花中的長4-5毫米,花絲下半部密被白色、開展的長柔毛;花盤偏斜,有圓鈍小裂片;子房三棱形,除棱上具緣毛外無毛,退化子房密被小粗毛。
蒴果圓錐形,具3棱,長4-6厘米,漸尖,果瓣卵形,外面有網紋,內面平滑且略有光澤;種子近球形,直徑6-8毫米?;ㄆ?-8月,果期9-10月。
欒樹是一種喜光,稍耐半蔭的植物;耐寒;但是不耐水淹,栽植注意土地,耐干旱和瘠薄,對環(huán)境的適應性強,喜歡生長于石灰質土壤中,耐鹽漬及短期水澇。欒樹具有深根性,萌蘗力強,生長速度中等,幼樹生長較慢,以后漸快,有較強抗煙塵能力。在中原地區(qū)尤其是許昌鄢陵多有栽植。
抗風能力較強,可抗零下25℃低溫,對粉塵、二氧化硫和臭氧均有較強的抗性。多分布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及平原,高可達海拔2600米。
繁殖播種
種子繁殖
欒樹果實于9~10月成熟。選生長良好,干形通直,樹冠開闊,果實飽滿,處于壯齡期的優(yōu)良單株作為采種母樹,在果實顯紅褐色或橘黃色而蒴果尚未開裂時及時采集,不然將自行脫落。但也不宜采得過早,否則種子發(fā)芽率低。
果實采集后去掉果皮、果梗,應及時晾曬或攤開陰干,待蒴果開裂后,敲打脫粒,用篩選法凈種。種子黑色,圓球形,徑約0.6cm,出種率約20%,千粒重150g左右,發(fā)芽率60%~80%。
欒樹種子的種皮堅硬,不易透水,如不經過催芽管理,第二年春播常不發(fā)芽或發(fā)芽率很低。所以,當年秋季播種,讓種子在土壤中完成催芽階段,可省去種子貯藏、催芽等工序。經過一冬后,第2年春天,幼苗出土早而整齊,生長健壯。
落葉喬木,株高15-20m,樹冠廣卵形。葉平展,二回奇數羽狀復葉,互生,小葉全緣7-9枚,長3-10cm。樹皮暗灰色有縱裂,小枝深褐色。樹冠傘形或圓球形?,F代肖草《五律.黃山欒》詩:“嘩嘩欒樹冠,情徹乳鶯歡。雨過煙云散,日出晨霧殘。不尋月桂動,不望鶴頭丹。菲特若無吼,風鈴何有慚?”對黃山欒樹做了較為形象的描述?!秉S欒樹花金黃色,大型圓錐花序,蒴果,三角狀卵形,由膜狀果皮結合而成燈籠狀,秋季果皮呈紅色?;ㄆ?-9月,果期9-10月。[5]春季嫩葉紅色,夏花滿樹金黃色,入秋蒴果似盞盞燈籠,果皮紅色,絢麗悅目,在微風吹動下似銅鈴嘩嘩作響,故又名“”。
黃山欒樹喜陽光充足,喜溫暖濕潤氣候,屬陽性樹種。能耐半陰,耐寒性一般、耐干旱、瘠薄,喜生于石灰質土壤,也能耐鹽堿及短期水澇。深根性,萌蘗力強;生長速度中等,幼樹生長較慢,以后漸快。有很強的抗煙塵能力。
生于海拔400-2500米的山地疏林中。
北方欒樹
北方常見的一種欒樹稱北方欒樹,華北分布居多。北方欒樹已得到很大的開發(fā)應用,欒樹在北京行道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,天安門兩側(南池子至新華門),欒樹與松柏交相輝映。
復羽葉欒樹
復羽葉欒樹分布于中國中南、西南部,落葉喬木,高達20m,花黃色,果紫紅色,二回羽狀復葉。8月開花,蒴果大,秋果呈紅色,觀賞效果佳。
秋花欒樹
秋花欒樹,又稱九月欒,是欒樹的一個栽培變種,落葉大喬木,高達15m左右,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鄉(xiāng)土樹種。主產中國北部,是華北平原及低山常見樹種,朝鮮、日本也有分布。葉片多呈一回復葉,每個小葉片較大,8月至9月開花,易于與欒樹區(qū)分。枝葉繁茂,晚秋葉黃,是北京理想的觀賞庭蔭樹及行道樹,也可作為水土保持及荒山造林樹種。
欒樹特性:欒樹喜光,也耐半陰,耐寒,耐旱,喜濕潤環(huán)境,耐瘠薄,喜生于石灰質土壤,耐輕度鹽堿,在pH8.8、含鹽量0.2%的輕度鹽堿土中能正常生長,在深厚、肥沃且通透性好的砂質壤土中生長好。
欒樹澆水與施肥:欒樹喜濕潤環(huán)境,除在栽植時要澆足澆透三水外,此后應在5、6、9、10、11月各澆一兩次透水,以土壤保持濕潤為宜,12月初應澆足封凍水。翌年3月初要及時澆返青水,4、5、6、9、10、11月澆一次透水,7、8兩個月為降水豐沛期,如天氣不是過于干旱,則可不澆水,12月初也應澆足防凍水。第三年按第二年方法進行澆灌。從第四年后可于早春、初冬澆足返青水和封凍水即可,其余時節(jié)如不是過于干旱可不澆水,靠自然降水生長。夏天雨季大雨后還應及時排除積水,防止水大爛根。
欒樹喜肥,除栽植時要施足底肥外,在其生長期還應進行追肥。一般來說,種植當年的初冬,結合澆防凍水,可施用一些經腐熟發(fā)酵的畜牧糞或麻醬渣。來年開花之后也可施用一些氮磷鉀復合肥,初冬再施一次農家肥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