規(guī)格10cm
刺槐生態(tài)習性:刺槐樹強陽性樹種,忌蔽蔭。刺槐樹耐寒。刺槐樹喜干燥,耐旱,但不耐澇,水淹后會黃葉、落葉甚至死亡。刺槐樹淺根系,易風倒。為菌根共生樹種,能固氮改良土壤,因而在土壤瘠薄處亦能正常生長,但以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為好,耐輕鹽堿土。刺槐萌芽力和根蘗性強。刺槐樹抗煙塵力強。刺槐樹速生,但壽命短,30年后生長衰弱。

刺槐病蟲防治
刺槐主要病害有紫紋羽病,蟲害有豆莢螟。防治方法:紫紋羽病。將發(fā)病林木表土挖出,以露出樹根為度,撒入石灰粉、草木灰或灌入石灰乳,然后覆土。豆莢螟。對初孵幼蟲噴50%及90%500-800倍液。

刺槐栽培技術
刺槐丘陵山區(qū)造林地以陽坡、半陽坡中下部、低谷帶為宜。利用刺槐根蘗和枝條萌發(fā)力強的特性,主要采用一至二年生健壯苗進行截桿埋根栽植,即起苗時對地上部分保留苗高15-20厘米進行短截,栽植時先將苗木根系蘸泥漿保濕后放入已挖好的栽植穴,扶正苗木,根系舒展,填土分層踏實,春季栽植不須埋土,秋季栽植埋土越冬。注意栽植不宜過深,一般栽植深度比苗木根頸高出1-3厘米,覆高15-20厘米的小土堆埋住苗干,埋土不宜過深應與苗木埋平或苗干外露1-3厘米;土堆不要打實,到春季不要刨去土堆,以保持苗木周圍土壤濕度。

刺槐繁殖方式
刺槐莢果由綠色變?yōu)槌嗪稚?,莢皮變硬呈干枯狀,即為成熟,應適時采種,并經日曬、除去果皮、秕粒和夾雜物,取得純凈種子。莢果出種率為10-20%,千粒重約為20克,發(fā)芽率為80-90%。剌槐種子皮厚而堅硬,播前進行催芽處理,即將種子倒入60-80℃的熱水中,用木棒充分攪拌,5-10分鐘后摻人涼水,使水溫降到30-40℃為止,然后將浮在上面的雜質和壞種撈除,好種浸泡24h后撈出,稍干時用細眼鐵篩篩去未泡脹的硬粒種子,再進行燙水浸種,已吸水膨脹的種子放入笸籮內,蓋上濕麻袋,放在向陽溫暖處,每天用溫水淘洗2次。4-5天后待種子萌動時即可播種。

刺槐生長習性
刺槐抗風性差,在沖風口栽植的刺槐易出現風折、風倒、傾斜或偏冠的現象。萌芽力和根蘗性都很強。
刺槐分布范圍
刺槐原產美國。北緯23°-46°、東經86°-124°都有栽培。17世紀傳入歐洲及非洲。中國于18世紀末從歐洲引入青島栽培,中國各地廣泛栽植;在黃河流域、淮河流域多集中連片栽植;甘肅、青海、內蒙古、新疆、山西、陜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東等省均有栽培。

刺槐簡介
刺槐是豆科、刺槐屬植物。落葉喬木,高10-25米;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。小枝灰褐色,幼時有棱脊,微被毛,后無毛;具托葉刺,長達2厘米。羽狀復葉長10-25(-厘米;葉軸上面具溝槽??偁罨ㄐ蚧ㄐ蛞干L10-20厘米;苞片早落;花梗長7-8毫米;花萼斜鐘狀,花柱鉆形,長約8毫米,上彎,具毛,柱頭頂生。莢果褐色,或具紅褐色斑紋,線狀長圓形,長5-12厘米,寬1-1.3(-米,扁平,先端上彎;花萼宿存,有種子2-15粒;種子褐色至黑褐色,微具光澤,有時具斑紋,近腎形,長5-6毫米,寬約3毫米,種臍圓形,偏于一端。花期4-6月,果期8-9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