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是紋樣看上去是那么回事,畫工卻與康熙時期真品有較大差距。
作為吉祥紋樣在古代瓷器上多見,從元明清瓷器紋飾斷代與辨?zhèn)紊蟻碇v,元代瓷器繪畫鹿紋的不太多,但是繪畫比較生動,整個鹿身用筆觸渲染,整體一色,鹿身的肌肉明暗靠畫筆間的留白體現(xiàn)。
鹿紋在明代瓷器上繪畫逐漸增多,特別是明代晚期官窯有百鹿尊,民窯常常繪畫喜鹿封侯等紋飾,都有著比較吉祥的寓意。
明代的鹿紋繪畫線條粗獷,鹿身渲染多為同一色平涂,鹿身的絨毛繪畫簡單,大多用筆觸點出小點,代表身上絨毛。
清代的鹿紋繪畫,無論形態(tài)還是鹿身絨毛渲染,看上去都比較寫實,更加接近人們對鹿的認同,下面的圖片是康熙與乾隆時期的鹿紋,看上去繪畫都是一絲不茍,面面俱到。
目前古陶瓷鑒定分期斷代法,以明清時期為例,還是習慣于先按大的朝代劃分,再按帝王年號細分。從器物斷代科學性看,實際上這種按小朝代劃分法不盡合理,因為按時代發(fā)展和器物變化規(guī)律來說,本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,因此按照年代或時期(包括年限、時段)的早、中、晚劃分可能會更符合實際情況。從器物鑒定角度看,劃分的年限范圍越小就越準確。
明代洪武和天啟、崇禎,清代順治和光緒、宣統(tǒng),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期,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征。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,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、建文、洪熙、泰昌幾個朝代瓷器。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見到署干支年號款,建文朝4年,洪熙帝在位1年,泰昌帝僅在位30天,均無標準器傳世,其瓷器面目不清。改朝換代對器物風格的影響,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,這種變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,以及新原料、新工藝、新產(chǎn)品、新科技的出現(xiàn)而變化的,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。
以上所說,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(fā)展概況、時代典型特征和器物總體風格來劃分的。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,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,前代往往孕育著后代的雛形,后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,有的特征是共有的,很難截然劃分清楚。
咸豐、同治、光緒、宣統(tǒng)時期瓷器鑒定技巧:
1、咸豐到宣統(tǒng)這幾朝瓷器的胎骨,基本上相差不多,在胎質(zhì)方面比不上嘉、道時期。這時胎質(zhì)越來越變得粗松,胎骨也相應變厚了。
2、由咸豐時開始,瓷釉逐漸變粗,瓷釉與胎骨結(jié)合不夠緊密,因而出現(xiàn)的“波浪釉”和“桔皮釉”現(xiàn)象比嘉、道時期更為嚴重。
3、在瓷器的釉面上,甚至經(jīng)常還出現(xiàn)有氣泡及脫釉現(xiàn)象。白釉不如嘉、道時潔白,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。
咸豐 芭蕉竹石玉壺春瓶
4、窯變紅釉,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。釉面上蘭紫色彩斑,越變越少,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,有的甚至基本上變?yōu)槿t色,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。到光緒、宣統(tǒng)時,還出現(xiàn)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。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:雍正是蘭色多于紅色:乾隆時是蘭色少于紅色;嘉、道是紅色多于蘭色;咸豐以后是基本上變?yōu)槿t色;到光緒、宣統(tǒng)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。
咸豐、同治、光緒、宣統(tǒng)時期瓷器鑒定技巧:
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(tǒng),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較精細外,而大多數(shù)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,更不如雍正、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。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。屬于瓶、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,而多數(shù)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,如膽瓶、天球瓶、串帶瓶、將軍罐、粥罐、鳥食罐、香爐、魚缸、花盆、水仙盆、臉盆、一品鍋、捧合、節(jié)合、油合、扎斗、水壺、印合、筆洗、筆筒、帽筒、茶壺、茶碗、茶葉罐、酒溫、酒蠱、盤、碟、扣碗、羹匙、煙壺、瓷枕、繡墩、掛屏、以及三星人、八仙人、觀音人等。到同治、光緒、宣統(tǒng)時期,膽瓶、茶葉罐、帽筒、茶壺、茶碗和成套的盤、碗等器物比較盛行。膽瓶不僅有150 件、300件、500件,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。
光緒中期以后開始盛行仿制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,包括青花、五彩、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,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。
咸豐時,官窯、民窯的器物大多數(shù)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,以楷書為主,不帶邊框,“大清咸豐年制”六字二行楷書款,字體規(guī)整,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。民窯器大多數(shù)無款。同治、光緒、宣統(tǒng)官窯年款,大多數(shù)不帶邊框的“大清××年制”,六字楷書款。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“體和殿”或楷書體的“大雅齋”兩種款識。同治、光緒民窯器物,大多不書年款,在有年款的器物中,除楷書體外,還出現(xiàn)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,“××年制”、四字很不規(guī)則的篆書款,有陰文有陽文。宣統(tǒng)官款,有青花、紅彩、精彩與墨彩款。青花款均為楷書,字體工整清秀,色澤明快,為六字兩行豎寫式,無圈欄。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。
帶你進入古玩行!
辨胎釉
瓷器胎質(zhì)較細,釉面有橘皮紋現(xiàn)象
宣德時期瓷器的胎,由于瓷土的選擇講究,加上對窯溫及室內(nèi)氣氛的控制較好,所以胎質(zhì)細膩、潔白、堅硬。細砂底器物,手感極其細膩滑潤,有時可見雜質(zhì),呈褐色斑點。宣德瓷釉的特點是有橘皮紋,不十分平整。釉色以白中泛青為主,俗稱“亮青釉”,少數(shù)瑩白。宣德晚期釉面透明度較差,感覺較為渾濁,是由于釉中氣泡所致,釉面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氣泡,群與群之間的間距較疏朗。青花器釉面較厚,個別有細碎無色的自然開片。白釉器釉質(zhì)肥潤細膩,但瑩潤度不及永樂時期;紅釉器釉面均勻,口沿一圈白釉,俗稱“燈草口”,微泛青,器物底邊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齊,并泛蝦青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