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堂:
為禪門演說佛法的地方。法堂內佛像已不是主體,不少佛寺不設講堂,一般就在大雄寶殿誦讀經書或舉行佛教儀式。
法堂的中央設一座臺,安放案桌(講臺)和法座,臺下設香案,兩側是聽法席。法座背后有一個大的屏風,常常有獅子吼圖。因為佛教常以佛說法比喻為獅子吼。
戒臺:一般稱戒壇,古印度叫“曼陀羅”,中文譯為“壇”。壇建在寺院內地勢較高處,臺子也較高,為僧眾受戒之所。漢式寺院的壇場則建在寺院內空曠之處。凡是禪宗律宗寺院,皆在戒臺前立一石碑,上書“禁葷酒入山門”,稱“戒壇石”。
高臺:在寺院立處建臺,該一般在丈二。臺上建合院房舍或一組殿宇,是寺內極其尊貴處。主要用來供奉寺內主要佛像,如銀川海寶寺,洛陽白馬寺。唐玄奘曾在白馬寺高臺內翻譯由印度帶來的佛經。
監(jiān)院是寺院的總管,地位僅次于方丈。早期的寺院兩者的區(qū)別在于:方丈是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僧人,該寺院的精神;監(jiān)院是該寺院的高行政長官,寺院的實際管理者。唐代以后,對監(jiān)院的選拔往往既強調有學問、懂佛法,又能認真辦事的僧人來充當,監(jiān)院與方丈的職責開始混同。
石碑的碑記基本為三類:
一是介紹該寺歷史,包括初建、重建時間,高僧、官員和文士在此修持、游覽及其歌賦;
二是刊刻公示該院制度;
三是公布四方信士在寺院興建或重建中布施者姓名及金錢數(shù)目。
有的寺廟還有圖碑,刻錄該寺的平面圖。
有的千年古剎還把歷代石碑包括已廢毀的寺廟內石碑集中在一起,形成碑林。
有的寺院不建碑樓、碑廊而建碑亭,作用與碑樓、碑廊相同。造型亦多為方形,建在臺基上,四面為四根立柱,無門,中間端放大碑。碑亭一般建在寺廟前院或后院兩側,左右各一。也有建在寺廟四角,共四個。碑亭整體一般涂成紅色,頂部要用琉璃瓦。如皇帝賜的御碑,那就只建一座高大碑亭,放在中軸線上,皇權即使在提倡佛法平等的寺院也是至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