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銅:包銅是將整個紫砂壺壺身,以透雕有紋樣的銅片包裹起來,紋樣有蝙幅、龍、壽字等,同時壺口沿、蓋周邊也用銅片包鑲,這類裝飾的紫砂壺多為軟提梁。這時候如果這些部位出現(xiàn)破損,使用以上方法,不但于紫砂壺的整體效果影響不大。
在紫砂茶壺上包裹一層錫皮,稱錫包或砂胎包錫,這種風(fēng)格曾在清代道光年間有過短暫時間的流行?,F(xiàn)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早的包錫紫砂壺為朱石楳所制。朱石楳是清嘉慶、道光年間人,有人說他“將紫砂與錫、玉工藝相結(jié)合,別開紫砂工藝的生面”。
如果紫砂壺壺身的裂痕較長,可以請一些修補紫砂壺的人員進行鋦補,不過在這之前我們要保存好裂壺的碎片,不能經(jīng)常拿著玩,兩個碎片接觸會碰掉瓷的。
紫砂壺之所以受到茶人喜愛,一方面是造型美觀,另一方面泡茶時有許多優(yōu)點。
紫砂壺泡茶:
1、茶香濃郁持久:紫砂壺嘴小、蓋嚴(yán),壺的內(nèi)壁較粗糙,能有效地防止香氣過早散失。長久使用的紫砂茶壺,內(nèi)壁掛上一層棕紅色茶銹,使用時間越長,茶銹積在內(nèi)壁上越多,故沖泡茶葉后茶湯越加醇郁芳馨;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,即使不放茶,只倒入開水,仍茶香誘人,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;
2、紫砂壺泡茶:保溫時間長。由于壺壁內(nèi)部存在著許多小氣泡,氣泡里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,空氣是熱的不良導(dǎo)體,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;
3、用紫砂壺泡茶:提攜撫握不易炙手。紫砂壺線膨脹系數(shù)比瓷壺略高,而且沒有釉,就不存在坯釉應(yīng)力的問題;燒成以后的紫砂壺,玻璃少,有足以克服冷熱溫度差所產(chǎn)生的急變能力,故具有緩慢的傳熱性。紫砂茶壺適應(yīng)冷熱急變的能力,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溫中蒸煮后,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,也不會爆裂;
4、紫砂壺里外都不施釉,保持微小的氣孔,透氣性能好,但又不透水,并具有較強的吸附力,這是一般茶壺所不能比擬的。它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(fā)而形成馨香,提高茶湯的晚期酸度,起到收斂和作用。故能稍微延緩茶水的霉敗變餿,所謂“盛暑越宿不餿”,道理就在這里;
紫砂壺修復(fù):
紫砂壺蓋子裂了:
如果我們的紫砂壺知識蓋子裂了,不要急于扔掉,我們可以使用強力膠,修補紫砂壺缺損的角落,用自調(diào)的紫砂填補。裂片粘好后,口沿用銀包邊,起固定的作用。完全可以正常使用。
紫砂壺破損修復(fù)小技巧:
1、糯米粥粘補法:如果因為使用不小心,紫砂壺出現(xiàn)裂縫的情況。大家肯定不能用膠水來粘的,這對日后的飲茶很不衛(wèi)生,可以試試用糯米粥來粘補,方法如下:
先煮點糯米粥,煮糯米粥時可以煮得稍微濃稠一些,然后將稀飯盛進壺里。鍋里放水燒開,將裝了糯米粥的壺放鍋里隔水蒸上10-15分鐘,讓粥水充分滲透入裂縫。取出壺,倒出糯米粥,不要沖洗,用糯米粒在壺內(nèi)壁和外壁的裂紋上碾碎涂抹一下,可以增加粘性。再次放進鍋里再隔水蒸5分鐘,讓裂縫里的粥水凝固,出鍋并用清水沖洗。電烤爐大火預(yù)熱后,放入壺,中火烘烤5分鐘,讓裂縫里的粥水脫水焦化,并使裂縫兩邊粘合。再次清洗之后就可以使用了;
2、蛋清粘補法:也可以把蛋清抹在斷裂面上然后黏合,用蛋清來粘補不僅環(huán)保無痕,而且非常牢固。比糯米粥粘補的方法要簡單的多;
3、自制粘接材料粘補法:如果裂痕比較大比較明顯的話,也也可以試試下面自制的粘接材料:
牛奶100克,邊攪拌邊慢慢地加醋,再取半只雞蛋清,加水調(diào)勻摻入,然后加適量生石灰粉,攪拌成膏,便可用來粘合陶器碎片。對于碎裂的陶瓷器皿,粘合好后用繩子扎緊,待稍干后,略加烘烤,冷卻后就牢固了;
紫砂壺長久使用,器身會因撫摸擦拭,變得越發(fā)光潤可愛,所以聞龍在《茶箋》中說:“摩掌寶愛,不啻掌珠。用之既久,外類紫玉,內(nèi)如碧云。”《陽羨茗壺系》說:“壺經(jīng)久用,滌拭口加,自發(fā)黯然之光,入可見鑒。
還有一種金屬包裹的情況,即1 9世紀(jì)初宜興紫砂壺因外銷泰國、馬來西亞等南洋諸國的市場需要而為。泰國華人富商鐘愛包金、包銅、包唇口雙沿、蓋鈕和壺底的圓珠鼎足及流口,均為黃金鑲嵌的“鑲金圓壺”(水平壺),和拋光壺身筒面,在口沿、底沿、蓋邊、嘴流鑲嵌銅皮的“鈕洋桶壺”等,這種情況與以上所說自然不可同日而語。
鑲嵌和包錫從有些傳統(tǒng)的清代、民國的紫砂壺上,我們不難發(fā)現(xiàn)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、玉在殘壺的身有著千變?nèi)f化的妙用。如果紫砂壺的嘴、身、把、底出現(xiàn)小碰傷,甚至壺嘴、把斷裂可以用鑲嵌或者包錫的方法修補。如果修補得好的話,不但對紫砂壺的使用沒有影響,對壺的美觀也沒有很大影響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提升紫砂壺本身的藝術(shù)性,給人展現(xiàn)一種殘缺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