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瓷器鑒定的基本方法,這也是業(yè)界公認的標準方法,是這樣的:
1、瓷器的造型
造型是具有時代特征的,什么時代具有什么時代的特征,這是無法改變的,這也就是為什么現(xiàn)代很多臆造品無法遁形的地方,因為某個器型在什么時代開始出現(xiàn),什么時代開始出現(xiàn)衰敗,到什么時代就消失了這是歷史,是任何人都無法篡改的!因此造型是非常重要的鑒定方法之一。
2、瓷器的紋飾題材和裝飾風格
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時尚流行的東西,因此這些因素都會展現(xiàn)在瓷器上,故此,瓷器的紋飾題材和裝飾風格也就成為瓷器鑒定的方法之一。
3、瓷器的燒造方法
我國的瓷器燒造方法是從低級向逐步發(fā)展和提高的,每個時代都會在原材料的加工、器物成型方法上、燒窯的方法等方面會有明顯的不同,也因此在瓷器上就會有不同時期的燒造方法的痕跡。
4、瓷器的胎釉、彩繪特征
不同時期的胎釉,不同窯口的胎釉和彩繪就有不同的特征,熟記并掌握這些就是鑒定瓷器的重要方法之一。
5、瓷器的款識
這個部分主要是適合于明清時期的瓷器,其他時期的瓷器雖偶有款識,但是并沒有其他方面強有力的佐證之下,還是應該謹慎對待。
先掌握一些簡單的入門訣竅,瞄準方向,實際操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。
1 輕重感
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,瓷化程度、胎體和釉層的厚薄、器物的大小都會導致器物重量的變化,很難有一個的標準,因此還是需要大量的實際上手經(jīng)驗,逐漸形成真實客觀的認知。
我們只有多看多上手,加上不斷地感知、對比、總結(jié),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,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,對于不認識的瓷器斷代有一定的作用,但也只能當做是一種輔助手段。
2 干濕感
都說古瓷會出汗,瓷器的年齡不同、釉衣不同,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,展現(xiàn)出的干濕度也有明顯的不同。這里的“干濕”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現(xiàn)水珠什么的,具體指的是一種手上的感覺。
一般來說,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以上才會有出汗的感覺,不到200年的瓷器,摸起來手感是干燥、枯澀的,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(fā)出干澀刺耳的摩擦聲,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濕潤的感覺,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瓷器雖然干燥,但摩挲起來絕不是干澀的摩擦聲。
生熟感
生熟感指的是瓷器擊打起來發(fā)出的聲音,從而反饋出瓷器本身的屬性信息。
瓷器也和瓜果一樣,由于燒成溫度不同而產(chǎn)生不同的聲音,景德鎮(zhèn)瓷器的高境界之一就是“聲如磬”,相同的道理。
燒成溫度低,1150度以下,擊打瓷器發(fā)出的聲音如瓦礫,屬于生瓷;1200度左右,聲如硬木,屬于半生瓷;1260度左右溫度,聲如石塊略有回聲,屬于半熟;1320以上,聲如金,回聲悠揚,余韻悠然,屬于熟瓷。
從以上數(shù)據(jù)可以看出瓷器越熟手感就越重,只要掌握了各朝代瓷器的燒造習慣,生熟感對于瓷器鑒定來說也是有力依據(jù)。
7 滑滯感
只要是經(jīng)歷過歲月打磨的瓷器,其手感都會有一種潤滑感,凡古瓷必滑。光滑、潤滑、油滑等,這種手感源于歲月的打磨,是歷史的烙印、衰變的結(jié)果,而這種“滑”是任何一種新瓷所模仿不來的。
其次看施釉。
瓷器的施釉是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在不斷地變化著。北宋之前,所用的釉是石灰釉。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,因此,施釉較薄,有流淌,還易剝落,這也是鑒識的一個要點。
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狀,色與色之間因為流淌而產(chǎn)生的交融,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細小的開片,但這種開片不太明顯,如在一米開外就可見到,那么,這就是個仿品;南宋以后,改施石灰堿釉。
如哥窯、南宋官窯、南宋龍泉窯等的器物釉色就顯得肥厚滋潤,放大鏡下還可見到未熔的石英顆粒。上述這些都是通過觀察釉面所提供的鑒識依據(jù)。
要看器物中真正的老氣。
傳世品上應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跡,應有因歲月而留下的痕跡;出土器上應有土氣侵入的痕跡。這些痕跡,表現(xiàn)在器物上,一個就是因為空氣的氧化和長期存放在空間而形成的包漿,俗稱“水頭”。
而新器的青花上是沒有水頭的。老的傳世品一定會有一些使用過的痕跡,有揩拭痕、擦傷痕等等。這種痕跡沒有規(guī)則,是在歲月的流逝中自然留下的,和現(xiàn)代新品用人工做出使用痕不同,人工做的有規(guī)律性,比較生硬,仔細觀察,可以區(qū)別。
另外,涂鋅件因氣泡大量破裂,造成釉面出現(xiàn)流動,放大鏡下可見彎曲的水波紋。
總之,凡是老的東西,必定有真正的老氣留存;凡找不到一點老氣的器物,必定是新物無疑
痕跡學是指運用自然科學相關原理和方法,研究利用和檢驗痕跡的理論、方法的學科。研究的對象是物體相互作用后外部結(jié)構變化的印跡。如手印、腳印、工具痕跡槍彈射擊痕跡、車輛痕跡、整體分離痕跡等。《百度百科》
痕跡學,屬于刑事偵查學中的一類,主要用在刑偵領域,一般人了解的筆跡鑒定就是痕跡鑒定一類。近年來,瓷器鑒定領域也出現(xiàn)了所謂老化痕跡鑒定法。這種鑒定方法,是依托痕跡學的研究方法,對自然老化的瓷器進行分析,從而判斷該瓷器的生產(chǎn)年代,確定瓷器的真?zhèn)巍?br/>
而牛津大學熱釋光鑒定法這種科學檢測方法,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。按照它的鑒定,很多國內(nèi)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都過不了關。所以目前也未能普遍流行起來。關于熱釋光鑒定法,下一篇文章再為你詳細講解,在此暫不贅述。
瓷器胎釉成分分析鑒定法,是科學的瓷器鑒定方法,它采用現(xiàn)代科技的顯微結(jié)構技術和成分分析技術,對古瓷器的胎釉成分和化學元素配方進行測量和分析。由于歷史上各地各窯口瓷器生產(chǎn)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原料都來自天然礦物、植物成分,而這種成分往往沿用幾十年甚至上不變,所以這種胎釉組成成分元素分析法,對于給特定年代特定窯口生產(chǎn)的古瓷器打上身份證,是極有證據(jù)力的。
科學的胎釉成分分析鑒定法其實并不是坊間的所謂老化痕跡鑒定法。而所謂的老化痕跡鑒定法,主要指的是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。
根據(jù)這個民間的,鑒定瓷器不需要看窯口,看紋飾,只需要拿著放大鏡找釉里的所謂死亡氣泡。很多朋友對于瓷器釉里的氣泡分析圖片津津樂道,甚至出現(xiàn)很多教師,教你什么樣的氣泡是老瓷器,什么樣的氣泡是新瓷器。諸如此類。
那么,瓷器鑒定看氣泡有用嗎?
真知堂的答案是,對于藏品,基本沒有用。
要搞清楚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是否有用,要明白瓷器釉里的氣泡的來歷。
其實這些古瓷的氣泡特點,都是前輩學者在對真品進行顯微觀察中得到的視覺直觀感受。古代由于多為柴窯燒制,燒成時間長,溫度低很不穩(wěn)定,很難控制,所以多出現(xiàn)大中小不同的氣泡,而現(xiàn)代煤氣窯和電窯所燒的瓷器,溫度高而恒定,窯爐內(nèi)氣氛控制由電腦控制,燒成時間短,所以一般出現(xiàn)小而密集,大小非常整齊的氣泡。
這種氣泡的出現(xiàn),是由于現(xiàn)代窯爐技術的高度進步造成的,古代柴窯根本做不到,所以看氣泡就成了不少瓷器鑒定和普通收藏愛好者的一個法寶。
但這種方法的缺陷明顯
。仿制者現(xiàn)已經(jīng)可以用電腦調(diào)整窯爐內(nèi)燒成氣氛,人為燒出大中小不同的氣泡。有部分做高仿瓷器的,早已經(jīng)自己建造小型柴窯,燒出來的瓷器氣泡與真無二。